投稿指南
来稿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著作权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版权或其他权利,如果出现问题作者文责自负,而且本刊将依法追究侵权行为给本刊造成的损失责任。本刊对录用稿有修改、删节权。经本刊通知进行修改的稿件或被采用的稿件,作者必须保证本刊的独立发表权。 一、投稿方式: 1、 请从 我刊官网 直接投稿 。 2、 请 从我编辑部编辑的推广链接进入我刊投审稿系统进行投稿。 二、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刊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刊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刊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 5、 投稿人授予我刊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第5条所述之网络是指通过我刊官网。 7、 投稿人委托我刊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信息流量爆炸的“吃瓜”时代,学会独立思考,

来源:外国中小学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12-20 18:4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每天在我们所处的世界出现了大量的信息。 每天纷繁复杂的信息迎面扑来,光怪陆离的事件,被撕裂的观点不断充斥我们的大脑。然而,我们只是那个流量传播

借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每天在我们所处的世界出现了大量的信息。

每天纷繁复杂的信息迎面扑来,光怪陆离的事件,被撕裂的观点不断充斥我们的大脑。然而,我们只是那个流量传播者,是信息的接收者。我们应该具备独立思考,去自我分辨信息观点。


我们的教育陷入了

一个个标准问答的框架中

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大学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支撑每个青年作出判断选择的,是积极的人生观和批判性思维。

而我们的教育,却早早陷入了一个个标准问答的框架中

当你问孩子“什么是幸福”,孩子想到的,是四年级人教版教材《幸福是什么》中的答案;

当你问孩子“狼和羊谁更好”时,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羊,因为“羊代表正义”,“狼代表邪恶”。 得出答案很容易,但孩子们在答案背后的思考却很少。

在他们的身边,太过于缺乏批判性思维。

什么是批判性思维呢?

批判性思维,即Critical Thinking,是一个彻底的西方词汇,它的根基文化最远可溯源自苏格拉底式提问,但这个名词却是上世纪中叶才产生的,并迅速成为西方教育界的共识,渗透到了K12教育的细节中。

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的教授提出: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在孩童时期并不常见。也就是说,这种思维方式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后天的塑造。

然而,我们却常常给孩子错误的引导,让他们的思维变得固化,缺乏批判性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有一个有趣的例子,风靡全世界的迪士尼动画片“米奇妙妙屋”里有一个情节:米妮老鼠包裹了三盒圣诞礼物,可是她忘记她把红色蝴蝶结”包在了哪个盒子里。

米妮老鼠看着眼前的三个盒子,用自己的手比着蝴蝶结的大小,在三个盒子前比较,她觉得第一个盒子太小了,先排除了第一个盒子。

蝴蝶结应该在第三个盒子里吗?错!米妮老鼠给出的答案是必须在第二个盒子里,因为它的大小刚刚好。

然而,为什么没有其他可能性呢?难道米妮老鼠不可以把蝴蝶结折叠好,放在第一个小盒子里吗?亦或是米妮老鼠不能把蝴蝶结放在一个更大的盒子里吗?

可见,动画片的作者在写剧本的时候,顺应了孩子的自然思维方式,他们并没有教给孩子多角度分析问题的方法。

孩子如果从小时候开始总是习惯了接受标准答案,他们就会把标准答案当做真理,而不去考虑其他的可能性。但是,批判性思维教给孩子不要墨守成规,而是通过对多种可能性的逻辑分析、理论和评估,最终找出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

从本质上讲,批判性思维跟常规思维最大的差别就是对思维过程的反思,所以有人说,批判性思维是关于思考的思考(think of thinking)。因此,在课堂上对批判性思维的评定,是基于学生是否展示出了对自己思考过程的思考。

但是,这个在西方教育界格外重要的概念,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严格的的定义。加利福尼亚Elon大学的一项研究中,对老师做了一个关于批判性思维的调查,结果那是相当意外:

89%的老师认为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

78%的老师认为自己的学生缺少批判性思维;

19%的老师能清楚地定义什么是批判性思维;

9%的老师对如何教授学生批判性思维有清晰的思路;

在考核学生时,8%的老师自己运用了批判性思维的标准。

批判性思维,不应该只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要求,而应该真正地在每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中去扎根。在学习的过程中,敢于去发问、去质疑,课堂之中并没有标答,老师也不是权威。

敢于质疑,勇于表达,是孩子形成批判性思维的第一步。


缺乏批判性思维

并不是中国应试考试的错

关于批判性思维,还有普遍的一个误区:中国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够是因为中国的应试教育体制问题。

根据中国中学生过去几年在世界比赛中的表现来看:中国学生在数学,科学以及阅读方面都要强于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同龄人,这也引起了世界各国对于中国中小学教育模式的深入讨论。

文章来源:《外国中小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gzxxjyzz.cn/zonghexinwen/2021/1220/608.html



上一篇:作业帮对“新教育”的探索
下一篇:“延长生育假”没延长男性的?其实男性休陪产

外国中小学教育投稿 | 外国中小学教育编辑部| 外国中小学教育版面费 | 外国中小学教育论文发表 | 外国中小学教育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外国中小学教育》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