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国中小学教育版面费是[06/01]
- · 《外国中小学教育》投稿[06/01]
初等教育论文_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的主体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文章目录 一、学校—校长—教师: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的主要网络行动主体 二、行政逻辑与教育逻辑博弈: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的学校困境 (一)“唯上性”:乡村学校
文章目录
一、学校—校长—教师: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的主要网络行动主体
二、行政逻辑与教育逻辑博弈: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的学校困境
(一)“唯上性”:乡村学校执行教育评价政策的行政逻辑
(二)“高质量”:乡村学校执行教育评价政策的教育逻辑
(三)逻辑博弈:行政逻辑与教育逻辑两者之间形成困境
三、上级命令与下层抗阻挤压: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的校长困境
(一)作为行政干部,校长服从上级发布的教育评价政策“命令”
(二)作为道德领导,校长化解下层发出的教育评价政策“抗阻”
(三)上下双重挤压:上级命令与下层抗阻两者之间形成困境
四、信念驱动与感性充斥共存: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的教师困境
(一)教师坚守教育信念,以纯真教育情怀完全执行教育评价政策
(二)教师秉持工具理性,以个人名利得失有限执行教育评价政策
(三)情理共存于教师一身:信念驱动与感性充斥两者之间形成困境
五、超越过度行政与利益捆绑: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主体困境规避
文章摘要:政策网络理论已经成为公共政策研究的一种重要范式。基于政策网络理论分析发现,学校、校长和教师是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的主要网络行动主体。但在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网络中,学校可能面临着行政逻辑与教育逻辑两者博弈的困境,校长可能面临着上级命令与下层抗阻双重挤压的困境,教师可能面临着信念驱动与感性充斥彼此共存的困境。规避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的主体困境,要超越基于政策网络行动主体的互动关系所形成的过度行政与利益捆绑。也就是说,教育评价政策设计充分考虑学校场域中行政逻辑与教育逻辑的有序衔接,校长确立职业化观念而致力上级命令与下层抗阻之间的调和融通,教师根植于“应该自我”发展“想要自我”而追求信念驱动与感性充斥之间的辩证统一。循此路径,乡村小学教育评价政策执行方可有效有力。
文章关键词:
论文作者:闫闯
作者单位:岭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论文分类号:G622.0
文章来源:《外国中小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gzxxjyzz.cn/qikandaodu/2022/0608/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