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外国中小学教育》投稿[06/01]
- · 外国中小学教育版面费是[06/01]
传统文化校园绽异彩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瑞锦小学戏曲操展示 培育小学学生正在进行剪纸创作 郑州市第七十六中学学生从挪威跳绳世界杯凯旋而归 本报记者 周 娟 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拓展课程,一次次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
瑞锦小学戏曲操展示

培育小学学生正在进行剪纸创作

本报记者 周 娟
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拓展课程,一次次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好地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与“魂”,“传帮带”是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近日,教育部官网发布关于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认定结果的公示,郑州有12所学校入选。这些学校获得国字号荣誉,正是我市现阶段积极推动“双减”落地、全面推进五育并举的缩影。
为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校园绽放异彩,近年来,我市各校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以助力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为目标,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引领青少年们主动传承、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一项项举措,一次次活动,以传统文化课程建设为切入点,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支撑,以辐射带动为拓展,不断扩大覆盖面和参与度,让青少年学生在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参与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中,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梨韵悠悠伴书香
如何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五育并举和“双减”行动统一起来,为孩子全面发展打好人生底色?我市不少学校早就拿出了行动。
低年级孩子在经典故事中了解戏曲的基本概念知识,学习戏曲的基础唱腔;高年级学生从戏曲史、艺术美学特征、戏曲的艺术价值、经典剧目赏析、戏曲小品创排等课程中,感受戏曲的历史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在金水区艺术小学,戏曲课程面向全体学生,课程相互衔接、循序渐进,使学生在对传统民族文化历史的认同中,打下自主研究的基础。
为了响应教育部关于戏曲艺术进课堂的号召,培养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情感和学习兴趣,2007年开始,金水区艺术小学就在现有音乐课程基础上融入戏曲课程。该校把戏曲校本课程开发列入学校发展规划,成立校本课程开发领导小组,确立教研一体的工作理念,课程注重主体性,强调实践性,体现创新性。此外,学校打造戏曲专属排练厅,聘请戏曲名家到校指导,培养学生的形体美、心灵美,塑造学生文明、高雅的气质和坚定、向上、乐观的个性品质,优秀传统文化从孩子“眼里”“耳里”走进“心里”。
从一板一眼的基本功,到手眼身法步,孩子们学得惟妙惟肖。为了传承、发展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让戏曲的种子根植于学生心间、成长于校园,2016年开始,郑东新区蒲公英小学将戏曲定为学校特色项目,申报“戏曲示范学校”,成立戏曲项目,开设戏曲文化课程。
“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戏曲精粹”,这几年,学校一直致力于戏曲课程的探索、实践,不断为学生打造展示的舞台,学生也从中真切地体会到传统文化的韵味,感受到戏曲艺术的博大精深与魅力。除了配备专业戏曲教师外,学校还聘请戏曲表演艺术家作为“戏曲艺术顾问”,邀请国家一级演员到校指导学生,邀请豫剧大师与学生同台演出……潜移默化中,学校激发了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喜爱,培养和增强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学校也获评全国戏曲传承校、戏曲文化传承基地、郑州市“戏曲进校园”十佳示范校称号,学生获得梨园春“校园练戏生”优秀奖。
致力农村建设的“栓保”,一身正气的“小芝麻官”,保家卫国的“花木兰”……在经开区瑞锦小学,多彩的戏曲文化已然走进孩子的生活。
自2015年建校,该校便确立基于传统文化特色发展的“路线图”,结合河南地域特色和文化名片,逐步形成以“戏曲”为核心的特色品牌。学校构建了“戏曲+”课程体系,实现学科内的整合和跨学科的整合,开展了欣赏一部折子戏,了解一位戏曲人物,会讲一个戏曲故事,制作一份戏曲手抄报,会唱一段戏曲名段,会做一套戏曲操,参加一次戏曲知识讲座,参与一次汇报演出“八个一”戏曲专题活动,实现戏曲文化全员、全学科、全方位覆盖。该校先后获评“郑州市戏曲进校园十佳示范校”“郑州市戏曲特色学校”“非遗进校园优秀组织单位”等荣誉称号;学生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斩获佳绩,原创戏曲课本剧《海娃送信》在郑州市中小学戏曲课本剧大赛中荣获一等奖,原创戏曲课本剧《拔苗助长》更是一举夺得全国第六届中小学艺术展演一等奖。
文章来源:《外国中小学教育》 网址: http://www.wgzxxjyzz.cn/zonghexinwen/2021/1123/579.html